公摊面积的由来,香港公摊面积早就取消了

文章顶部

前段时间两会举行得如火如荼,牵动着全国人的心。

其中住房问题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取消公摊面积”的提议一出便引发了热议,得到了不少群众的支持。

这个话题甚至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这里说的公摊面积,其实就是把房子本身面积之外的公共面积,平摊到每一户的部分。

这些区域主要包括电梯井设备间楼梯间垃圾道公共门厅过道等。

 

 

 

为什么近几年,内地都在呼吁取消公摊面积?

主要是因为公摊面积的测量没有固定的规范,不仅会算进房价,而且物业费等费用都是按照公摊面积算的,算是片灰色地带,会让居民承担一笔额外的支出

内地的住房公摊面积一般是在20%到30%左右。

举个例子,一套价值200万、面积100平的房子实际到手只有70、80平,可能有40到60万都花到了公摊面积上。

 

 

公摊面积的概念各位可能并不陌生,但也许还不知道,这个概念其实是从香港引入的。

发明者就是被称为“香港地产之王”霍英东

 

作为房地产界的元老级人物,霍英东当年实施的许多举措,至今都在影响着香港地产行业。

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操作,都是他老人家的发明。

今天,所长就带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吧!

 

 

 

1. 发明“公摊面积”

 

上世纪中期的香港卖房还是按栋出售的,也就是说,买房得买下整栋楼

但是,能买得起一栋楼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开发商总是因为赚不回本而叫苦不迭。

 

后来为了减小买房者的经济负担,香港开始将楼盘进行分层出售,不出所料,买房的人一下就变多了。

1953年,霍英东在分层式出售的基础上,提出将楼房每层拆分成单个单位出售

 

这样一来,虽说更多人能买得起房了,但出现了一个问题——占用的楼道、过道等公共区域,这部分的费用该谁承担?

霍英东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住户按照房子面积的比例来分摊这些费用,这就是最早的“公摊面积”。

1953年,霍英东建了香港九龙香槟大厦,就是按照公摊面积来卖的,这也是香港第一次按公摊面积卖房。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房子都是按建筑面积(即实用面积+公共分摊的面积)来卖的。

 

但是,香港车库和花园建得越来越多,房子的实际面积越来越小,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种操作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不满。

于是在2013年,港府做出规定,开发商卖楼盘时必须要以实用面积定价,“公摊面积”的计算方法就彻底取消了。

但“公摊面积”却一直在内地“发扬光大”至今……

 

 

 

2. 发明“预售楼花”

 

霍英东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出身穷人之家,小时候见过太多贫民窟百姓的生活疾苦。

所以他进入地产业之后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让普通百姓也买得起房

 

当时的香港,买房是“一手交钱一手交房”。也就是说,无论你买一栋还是一层,都必须一次性付清全款

所以大部分人根本买不起,只能租房。同时这也让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十分缓慢,毕竟有钱人在当时还是少数。

然而,这样的局面再一次被霍英东改变了。

1953年,他买下油麻地公众四方街到东莞街的地皮,准备建上百栋新楼。

 

本着让老百姓也能买得起房的初心,霍英东采用了一种新的形式卖楼,那就是预售

预售也叫“卖楼花”,是指在新楼动工前就向买家收取一部分的订金剩下的钱买家可以像交租一样分期支付到新楼建好时收齐

 

刚开始霍英东将首付定在了50%,后来降到了30%,吸引了更多的人买房。

举个例子,一套50万的房子,在当时只需交15万的首付,剩下35万在楼建成之前分期交清就好。

买家方面,这个制度减轻了买家买房的压力;卖家方面,它在保证销量的同时也加快了资金流转,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政策。

这种付款模式可以说是全球首创,现在基本全球房地产行业都在用。

 

 

 

3. 发明“楼书”

 

现在在香港买房前都会看一下楼书。

楼书中通常会有楼盘非常详细的信息,例如面积、户型、朝向、交通等等。

 

这个楼书就是霍英东发明的。

刚刚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霍英东买下了油麻地公众四方街到东莞街的地皮,准备兴建楼房。

为了让买家更清楚地了解房子各方面的情况,霍英东还编印了港历史上第一份售楼说明书——“九龙油麻地公众四方街新楼分层出售说明书”。

 

这份说明书中关于楼盘的信息一目了然,在当时的香港算是一项创举。

拿到如此清晰的一份说明书,买家当然更愿意掏腰包了。

这种促销方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欢迎,各大地产商争相效仿。如今,内容详实丰富的楼书,已经成为了房产销售的基本操作。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5-9028-5393 专业贴心,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收任何费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